圖片新聞
|
李紹森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奮斗——《自卑與超越》讀后感作者:李紹森瀏覽數(shù):6次
暑假里,根據(jù)學校安排的讀書要求,我泛讀了《自卑與超越》一書。通過學習,我感覺這本書還是有不少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讀了之后感覺體會很深。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對于心理學家我?guī)缀鯖]有什么據(jù)了解,在拜讀此書之前,我也一直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更不用說看他的著作了。我從網(wǎng)上百度了一下阿德勒,對他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他1870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郊區(qū)一個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排行第二,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丑,什么都比不上他的哥哥。盡管如此,他卻是一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的時候,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決心要當醫(yī)師。這一經(jīng)歷與他后來學醫(yī)及形成其獨特的心理學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在本書中,阿德勒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xiàn)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一種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yè)、社會,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畸形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yǎng)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才是生活的真正意義”。如果一個人不能處理好這種自卑感,那么將會對他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必要的苦惱和麻煩,正確而有效的超越自卑是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所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讀罷此書,我立刻對阿德勒肅然起敬。他是追隨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學的,后來因為在研究中與大師有不同的見解,另立門戶,創(chuàng)立了以“自卑情結”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這是我認為他可敬的第一個理由。試想,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在專業(yè)權威的光環(huán)下,為保住聲明利益噤若寒蟬。如果一個人不去堅持自己的觀點,就不會有獨立的見解,長此以往,很多思想在一一被證實和解說后,人們就會后悔當初沒有過多追求和討論。 我對阿德勒肅然起敬的第二個理由是,他是個有殘疾的人,一個小小年紀就駝背的人,這種身體的殘疾需要忍受世人的鄙夷,可是他卻能自卑超越自我,創(chuàng)造出身體健全的人難以企及的成就,造福世人,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阿德勒認為,不管有無身體上的殘疾,自卑感是所有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體驗,這是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時,便展現(xiàn)出神經(jīng)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xù)存在下去,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從書中,我感受到,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與這種自卑感做斗爭的過程,戰(zhàn)勝自卑,就是戰(zhàn)勝自我,不斷擺脫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贊同阿德勒的一個觀點:一個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會比優(yōu)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寵愛的那一個,是內(nèi)心最具有優(yōu)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優(yōu)越感的同時,麻木、消沉、逃避,逐漸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無成,并且極易產(chǎn)生病態(tài)心理。 總之,讀完這本書后,我只想說一句話:超越自卑,超越自我,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