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
“書香為伴,以讀促教”教師優(yōu)秀讀書反思(四)來源:教務處作者:喬紅剛瀏覽數:5次
人間大愛雪無聲 讀《馬氏春秋》有感 喬紅剛 近代中國,滄桑巨變,中原大地,風起云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潮汐裹挾之中,在亡國滅種的歷史重壓之下,各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群英會。然而在這風起云涌的動蕩年代,有的人煊赫一時,毀譽千古;有的人剛直坦蕩,丹心汗青;有的人精心算計,萬事亦空。究算其中原委,就在于其能否在人生的大方向上與社會的潮流實現共振,能否經得起社稷民心的大浪淘沙。 以“不愛錢,不徇情,我這里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何須你曲曲彎彎”當作官箴的馬丕瑤為肇始,其子馬吉森、馬吉樟,其女馬青霞,就是一群這樣始終矗立在時代橋頭的杰出人物。他們在滄海橫流的歷史時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過人才智,抒寫下了令人慨嘆的動人華章,而這不僅成為安陽人的驕傲,河南人的自豪,更是可以作為今日做官做事的楷模。 英雄的歷史不能被埋沒,將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凝聚筆下,化于紙端,傳播四方,不僅是對英雄最好的憂思祭奠,也是對后來人最好的境界歷練。正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責任感的牽引之下,鄧葉君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勤勉不已,將自己最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投注于鄉(xiāng)黨——馬氏一門之上,通過多年史料的收集整理,辛苦的走訪跋涉,長期的筆耕不輟,《馬氏春秋》一書終于意達功成。天道酬勤,《馬氏春秋》這部文采恣意汪洋,精神飽滿沛潤的心血之作,終于在第五屆中國大眾文學百花獎入選的2000余部作品中拔得頭籌,獲得最佳獎,這既是對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高度肯定,也是對鄧葉君先生不俗文品的充分認可。 《馬氏春秋》全書洋洋灑灑幾十萬字,共分“頭品頂戴馬丕瑤”、“筆走龍蛇馬吉樟”、“天下為公馬青霞”三部分,在作品中,作者突破了過去樣本化的反映封建管理官僚的狹隘視域而由政治的層面進入了文化的層面,刻意展現過往歷史中所蘊涵的繁復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客觀的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較為深刻的脈絡內涵。他以辯證的、唯物的、科學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作品中再現了中原第一家——馬丕瑤家族的興衰沉浮,并以獨具的思維視角,抒發(fā)出馬氏家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濟世情懷,融入了厚重的思想文化內涵和作家本人對中國那段風雨如晦歷史的理性思考。由此,《馬氏春秋》的意義就不僅在于作品自身的成功,而是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河南、審視歷史的視角,它超越了原先單純“以史言史、以文說文”的階段,從傳統文化的范疇理解出發(fā),運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學形式,將馬氏家族的光榮與夢想,在小說的能言與所言之間尋求到了同一性,達到了借“奇”呈“道”之目的。在作品中,作者通過“以奇馭實”的手法對社會動蕩時期的代表性人物——孫中山、袁世凱等人進行了生活化的還原與冷靜的理性審思,構成了馬氏春獨具的藝術特色,大大拓展了題材小說的廣度和深度。 《馬氏春秋》一書對中原第一家的文化解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歷史觀照,還突出地表現在作者對封建統治和權力之爭的細膩表現和展示上。具體地講,作品以“馬氏三杰”為主要敘事線索,通過對當時宏闊的社會背景、顯達的名才俊杰、無恥的卑微宵小的描摹刻畫;對于當時臣僚之間、君臣之間、主仆之間、廟堂與江湖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的展現,從封建社會的深處揭示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復雜微妙,從而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精髓,并且出于對文化理性的執(zhí)著,鄧葉君先生在沉入中國文化的魂魄深層,努力摒棄“丑陋的中國人”所潛藏的糟粕,折取傳統文化內在芳華的同時,更是從現代知識分子的視角的出發(fā),結合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熱點,透過對當時社會形態(tài)作全景式的審視,充分發(fā)掘出對當下生命極為借鑒價值的內容。他的這種探索特別在告別封建專制僅百年,歐風美雨不斷侵入的今天,對于催生民眾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真正實現了敏澤先生所說的:“盡可能地從傳統道德中攝取了帶有活力的、有營養(yǎng)的東西賦予我的人物,讓讀者從這些人物與命運的抗拒聯合中去體味中華文明浩然無際的偉大”的寫作境界。 從具體技術層面看,作為一部以寫人為主的歷史小說,鄧葉君先生創(chuàng)作的《馬氏春秋》,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頗有心得,不論是正面的肖像、心理、行動描寫,還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側面描寫,都將大開大合與絲絲入扣做到了藝術上的高度統一,特別是書中在對輔助人物的塑造上,展現了作者對歷史極強的重構能力,慈溪太后、魯迅、楊度等著名歷史人物的刻畫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對其愛恨情仇、言談舉止做了適度的藝術性夸張,令小說的文化品位和深層意蘊在得到提升的同時,進一步消除了歷史的空間感與距離感,有效的起到了對馬氏一門側面烘托的作用。這樣既尊重歷史,盡量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書寫,又不為歷史所局囿的思路,充分發(fā)揮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主要的是,在其完成對人物細致描繪的同時,盡可能多地借鑒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學傳統和文學遺產,以人物為串聯線索,于無聲處將的清末到民國初年的政經脈絡、社會風貌、人文景觀勾勒的清晰自然,展現出了一副晚清民國時期“清明上河圖”,從而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使作品產生出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而且在情節(jié)的鋪陳上,作者注重“奇正”相合,既有充分尊重歷史發(fā)展脈絡,對故事發(fā)展邏輯性、標準化的常態(tài)描述,又有打破常規(guī),別出機杼之處。例如在“頭品頂戴馬丕瑤”這個章節(jié),作者對于書中這一關鍵人物沒有做一般的全景式處理,而是將其人生的最后一天作為推進背景,運用一種蒙太奇式的處理手法,通過敘述鏡頭的巧妙切換,將平面的故事脈絡變豐滿厚實,同時,以時間刻度運籌全文,不僅陡然提升了情節(jié)的緊張感,而且內容的邏輯合理性得到加強。 《馬氏春秋》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敘述文法與歷史還原,更重要的是給予每一個閱讀者的深刻現實啟示,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說過:“任何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揀照馬氏一門的歡歌悲秋,以史為鑒,可以其身上探尋找到為官經商的醒世箴言,尋到人生價值釋放的大微之義,尋找到歷史悄然行進的鐵色脈絡。 《馬氏春秋》是一部百年安陽的斷代史。每一個愛書之人,捧讀他,很難不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躍然紙上的人物,亦莊亦諧的對話所吸引,深深敬佩于鄧葉君先生以史實見當下,以微觀見宏觀,以局部見全局駕輕就熟的雄厚筆力,然而掩卷深思,更會如好酒一般令人在做人做事諸多方面得到啟示,對馬氏莊園蘊涵的官宅文化、耕讀文化、教育文化、豫商文化有了更多的內化性認知。 《馬氏春秋》是一部個人發(fā)展的啟示錄。每一個愛書之人,捧讀《馬氏春秋》,都會被被書中人物波瀾壯闊的人生所吸引,然而更是能從馬丕瑤家族興衰沉浮的歷程中,認識到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唯一的進步是不停止腳步,不論是從理論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看,每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發(fā)展,沒有一個是在風平浪靜的溫柔鄉(xiāng)中,成長起來的;沒有一個是崇尚虛靜的旁觀者,恰恰相反,他們每個人血液中都蘊藏敢于競爭,渴望發(fā)展的不屈信念;頭腦中都積淀了善于競爭,理性發(fā)展的生存智慧;現實中都經過你死我活,不屈不撓浴血搏殺,而這也成為他們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經歷一個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始終屹立于行業(yè)乃至時代潮頭最為寶貴的精神資源! 《馬氏春秋》是一部報國為民宣言書。每一個愛書之人,捧讀《馬氏春秋》,都會為馬丕瑤、馬吉樟、馬青霞的善事義舉所敬佩,更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一種為民族復興、為國家富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愛,認識到一個人的才智與熱血只有徹底擺脫那些蠅營狗茍的狹隘之間,融入家國天下這個大洪流之中,濟世為民大命題之中,才能真正實現靈魂深處的歷練,人生之花的綻開。 是為寸心之感,與諸君共勉。
|